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由专性寄生菌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的侵染所引起的黄瓜霜霉病,在黄瓜主产区普遍发生,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其传播发展速度快、发病严重,易大量减少黄瓜产量,甚至绝收。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较多,药剂防治具有防效高、见效快、省时省力等特点,所以在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中以杀菌剂的防治为主。
目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可以分为保护性杀菌剂,如铜制剂、百菌清和代森锰锌;内吸性杀菌剂,如嘧菌酯、乙磷铝、甲霜灵、氟吡菌胺、烯酰吗啉、氰霜唑、霜脲氰、恶霜灵和霜霉威等。但长期和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容易产生抗药性,给防治病害带来一定的难度。FRAC认为P.cubensis是世界上抗药性风险较高的10种病原菌之一。
根据Gisi统计,在1996年全球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杀菌剂约占霜霉病防治药剂总销量的10%。病菌的抗性风险较高及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使黄瓜霜霉病的抗药性问题成为药剂防治的关键性问题。近些年来,关于P.cubensis对杀菌剂抗性的发生陆续有了一些报道,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分别于1980年在以色列、1981年在希腊、1985年在意大利、1987年在美国、1990年在捷克、1990年在中国、1992年在苏联、1995年在澳大利和1999年在日本陆续发现抗性菌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分别于1999在日本、2001年在中国台湾和2004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抗性菌株;1984年在以色列首次发现磷酸酯类杀菌剂三乙膦酸铝、氨基甲酸酯类霜霉威、酞酰亚胺类灭菌丹、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代森锰锌和羧酸酰胺类杀菌剂烯酰吗啉的抗性菌株;200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羧酸酰胺类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异丙菌胺和苯噻菌胺的抗性菌株。
霜脲氰(cymoxanil)是乙酰胺类杀菌剂,对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同时抑制脂质体、氨基酸和核酸的合成以及休止孢的萌发,有较强的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具有局部的内吸和触杀作用,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体后3~4d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1976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发生产。2005年,袁善奎等测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对霜脲氰的EC50值在0.10~0.35µg/mL,菌株敏感性并未下降。2005—2010年,在捷克霜脲氰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差,2012年Pavelkova发现霜霉菌对霜脲氰已经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2015年,Genet等研究了欧洲葡萄霜霉病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欧洲一些地区在使用霜脲氰近20年的霜霉菌敏感性发生了12.5倍的变化。但我国黄瓜霜霉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如何,以及是否产生抗药性尚不清楚。
黄瓜品种感霜霉病的黄瓜品种L18,由黄瓜课题组提供。将饱满的黄瓜种子播种于营养钵内,移栽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站网室内,常规管理。
在2012—2016年黄瓜霜霉病发病盛期,采集自广东省、湖北省、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8个省市的13个黄瓜主产区的温室或大田的黄瓜霜霉病叶片(表1),在低温箱里保存并带回实验室待用。
96%霜脲氰(cymoxanil)原药,采购于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用丙酮溶液将上述霜脲氰原药稀释配制成1×104µg/mL的母液,母液用无菌水稀释成0,0.001,0.005,0.01,0.05,0.1,0.5,1,5µg/mL系列浓度梯度的药液用于敏感性测定。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300 积分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