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质谱仪的离子源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电子轰击电离源(EI)、化学电离源(CI)、快原子轰击电离源(FAB)、场解析电离源(FD)、电喷雾电离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等。其中,EI和CI源主要用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适用于热稳定性好、易汽化的有机物样品分析。
1、击电离源(EI)
电子轰击电离源(EI)是有机质谱仪器最基本的离子源,EI过程被电子碰撞诱导裂解。电离原理:电子靠近分子时,由于它的波与分子的电场相互作用而发生扭曲,由此产生的扭曲波是由许多不同的正弦波组成的,其中一部分会以适当的频率作用于分子轨道上的价电子,导致这些价电子被激发,最终有机分子抛出电子,把正电荷留给分子而形成分子离子。在此过程的同时,有机物分子在70 eV电子轰击作用下也会发生化学键断裂而形成碎片离子。这样,由分子离子可以确定化合物分子量,由碎片离子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结构。
EI离子源中进行的电离过程很复杂,有理论认为在电子轰击下,样品分子有四种不同途径形成离子:
• 样品分子被打掉一个电子形成分子离子
• 分子离子进一步发生化学键断裂形成碎片离子
• 分子离子发生结构重排形成重排离子
• 通过分子离子反应生成加合离子
因此,一个样品分子可以产生很多带有结构信息的离子。对这些离子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具有样品信息的质谱图。
EI的电离效率和电离能量有关。电离能量低于50 eV时,电离效率随着电离能量增加较快;接近70 eV时增长减缓并趋于稳定。即使电子能量继续增加,电离效率也几乎不变,谱图重现性较好。所以EI源的定性分析是依据其灯丝发射出具有70 eV能量的电子,轰击待分析物质气体分子而产生碎片离子。根据碎片离子的质量和相对强度,在标准谱库中进行检索,从而得到未知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目前常用的谱库是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建立的NIST库,利用具有70 eV能量的电子轰击已知的纯有机化合物,电离后生成的分子离子进一步破碎产生碎片离子,形成具有丰富“指纹”信息的质谱图,结合相关数据形成谱库。
2、电离源(CI)
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在70 eV电子轰击下很难得到分子离子,可以使用化学电离源 (CI)来实现测定。CI和EI源在结构上基本相同,主要由电离室(离子盒)、灯丝、离子聚焦透镜和一对磁极组成,差别不大,主体部件甚至可以通用。主要差别是CI源工作过程中需要引进甲烷、异丁烷、氨等反应气体,而且反应气的量要比样品气大得多。发射极灯丝发出的电子首先将反应气电离,生成的反应气离子与样品分子进行离子-分子反应,使样品气电离。CI是一种软电离方式,有些用EI得不到分子离子的样品,改用CI后可以得到准分子离子,因而可以求得分子量。对于含有很强的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检测负离子的灵敏度远高于正离子的灵敏度。因此,CI源都有正、负离子检测之分,可以根据样品情况进行选择。由于CI得到的质谱不是标准质谱,所以不能进行库检索。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