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3.2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循环模式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天时、地利、人和是最主要因素。《管子·牧民》就提出了“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这里的天时、地利都需要人“务”,这就要求农民在耕作劳动时必须掌握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收获。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上来说,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都是通过给予农业生产最合适的外部环境,尽可能使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效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因时制宜主要是农业生产要讲究农时,即耕作时序。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王制》中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的记载,这种思想流传至今仍是农民生产活动的准则。清代农学著作《知本提纲》提出,耕作应先后有序,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秋耕宜早,早则能将阳气掩入地下,又可避霜;春耕宜迟,迟可将青草掩入地内,使地理愈状。”此外,根据土质不同和作物种类不同,也应通情达变,灵活应变,比如薄田宜早耕,良田可晚耕,稻田宜春耕,麦田需夏耕。公元前104年,邓平总结先秦各种思想,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的时间要求。同时我国古代先民们对“天时”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林业生产方面,儒学经典《春秋》中就有“四时之禁”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观点,并在秦国的律法《田律》中正式采纳实施,此后在历朝历代都存在类似的法律规定。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出者牧,陆处者农”,使得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地势千差万别。《管子·地员》有云:“凡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说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依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元代农学家就作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做出了准确的总结:“东宜麦,南宜稻,西宜黍,北宜菽,中宜禾”,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粮食需求也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但总体上来说古人的种植原则在现今农业生产上也大体是适用的。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因地制宜,因土而种的原则,在西周时就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草人”,把全国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河边平原)、邍隰(原野)等五种,并提出:山林适宜种植“皂物”(柞栗之类可供染色用的植物),川泽适宜种植“膏物”(莲芡之类结子多的植物),丘陵适宜种植“核物”(李梅之类有果核的植物),坟衍适宜种植“荚物”(豆类等有荚角的植物),邍隰适宜种植“丛物”(禾谷之类丛生的植物)。
此外,古代先民在发现自然区域地理地势、土壤养分、水力资源等方面的客观规律后,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出一系列改造自然,创造有利条件更充分的利用自然的方法。例如在北方干旱区域,实行深耕细作,保水抗旱,种区田;在西北甘肃地区,为适应当地天气寒冷,土壤干燥,多风少雨的特点,为减少水分蒸发,易于保墒,在田里铺设砂石,种砂田;南方江南水乡,江河沼泽众多,人民饭稻羹鱼,人们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搀和,摊铺在架上,培育稻谷,种葑田,鱼米之乡的太湖地区,尤其盛行养鱼,人们往往以渔池多少论贫富,同时出现了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而在云贵山岭地区,丘陵众多,人们便筑坝保水,种梯田。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10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本次大会旨在推动江西省科学仪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行业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大会汇聚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科研机构及高校学者,伟业计量受邀出席,共同探讨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展示行业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了解更多> >当前我们对实验数据准确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器皿的清洁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结合当前器皿清洗效率低、洁净度不均一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客户提供从超纯水供应到各类玻璃器皿清洗、烘干的标准化的全自动清洗方案,希望助力有机、无机实验室,使清洗工作更加轻松,推进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了解更多> >第十五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简称:医博会)拟定于 2024 年 11 月 29日-30 日在中国医药城会展交易中心举办,同期将举行中国医药城大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伟业计量期待与您相约泰州,共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