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病毒是微生物中的一个类群,体积很小,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近几十年来,病毒学研究突飞猛进,有关环境污染病毒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从污染的食品、水源、空气、土壤中已经发现了多种病毒,如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病毒等。
病毒是专性寄生微生物,只能在寄主的活细胞中复制,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但是,任何食品、水源、空气等都可以作为病毒的运载工具,许多病毒病的发生都是食源性的。Larkin(1981)列出了人类因环境污染而感染胃肠道病毒的种类有: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细小病毒、乳多孔病毒和腺病毒等。当人和动物摄入带有病毒的食品或饮水后,即可引起病毒性传染病。患者常常表现头痛、发热、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病毒侵害部位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并导致机体功能的改变。严重的不可逆病变往往预后不良,甚至造成死亡。如乙型肝炎病毒可导致机体患乙型肝炎,常常呈慢性经过,患者可表现出乏力、消化功能降低、厌食、消瘦、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若不能控制病情,由于病毒在肝细胞大量复制,导致肝组织变性,可转变为肝硬化。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后,可导致死亡。
有些病毒可在自然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污泥和污水中存留10天以上,可通过污染的蔬菜导致小儿患小儿麻痹症。无论何种病毒污染环境,一旦被适宜的寄主摄人,即可大量繁殖,继而引起相应的病毒病,对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危害。
贝类生物在肠道病毒污染的水中生活时,可将病毒粒子吸收人体内,浓缩肠道病毒。若食用未彻底清除病毒的贝类,极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实际上,食用毛蚶、牡蛎、蛭子、蛤蜊等水生动物时,一般的处理方法往往不能彻底杀灭病毒。含有病毒的毛蚶虽经煮沸后食用,但仍不能确保这类食品是安全的。流行病研究结果表明,进食煮沸过的不洁毛蚶,仍有11.9%的人发生腹泻,6.05%的人发生甲肝。实验进一步证实,积聚于贝类体内的病毒比游离于水体的病毒对热具有更大的耐受性。因此,当某地区已有病毒污染时,食用附近水域的贝类具有很大的危险性。1988年1月初,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的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仅在短短一周多时问内,就有约1.8万人发病。中毒者普遍有恶心、呕吐、脐周疼痛继而腹泻、发烧及甲肝症状。这种大规模、蔓延迅速的中毒事件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也为人类警惕病毒对环境的污染敲响了警钟。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